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六月, 2015的博文

我不刷朋友圈——指尖上的情感宣泄不值一哂

今天打开网站,一个电影资源的论坛里面发现这样一个帖子。关于人贩子一律适用死刑的新闻,据说这条新闻是最近在朋友圈,转发得非常火的一条消息。 但是我并没有关注。因为我已经卸掉微信朋友圈功能。除非我单独点进去某个微信朋友的状态外,是看不到,微信朋友在朋友圈发的信息。 结果在电脑端的互联网,相关网页上,这一讨论已经非常沸腾。于是我查阅了相关的消息新闻。发现这一情况首先是在微信朋友圈引爆的。直接动因应该是中央电视台,第六记录频道,守护成长和未来的纪录片中,讲丢失孩子的故事。然后有人利用这一触动人敏感神经的故事做了一个是否支持对拐卖儿童的犯罪分子直接适用死刑的信息发布在朋友圈。结果是引起了在朋友圈铺天盖地的转发与支持。 由于媒体对热点新闻的追逐,犹如苍蝇对粪便的追逐。于是各大互联网媒体平台:人民网腾讯网新浪网凤凰网等等纷纷做了频繁的报道。以至于已经惊动一些专家及官方媒体出来正视听了。我粗略的浏览了几篇报道,发现除了对热点事实的披露之外。理性的声音逐渐占了多数。 脆弱的孩子被人当做物品买卖,这一话题,永远是最令人情感波动的话题。纪录频道播放的催人泪下的拐卖故事,就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拿来作为营销的手段,以达到获益的目的。该信息的下面有一个感谢链接,直接连接到某网站。虽然该网站事后声明系员工个人行为,公司未详细审查,从而道歉等等。但仍然不能掩盖以此作为营销的明显意图。 在微信朋友圈。一些有真正价值的文章反而不能得到大范围的传播,因为有价值的文章需要人静心静气的咀嚼其中之味道,而在信息泛滥充满各种诱惑的通讯终端上,完全不适宜阅读有品质的文章。因而这种直接触碰人的敏感神经,以夸张的标题,较极端言辞的信息则容易在朋友圈内迅速传播,从而轻而易举的获得上万上百万的浏览量。有一点互联网工作经验的人都知道,只要有浏览量就意味着有钱赚。结合现在人们习惯於的信息获得方式,以及阅读信息的注意力,判断力双双下降。那么这种热点的,直接击打人情感的事件,就是最容易获得流量的信息。 对于这一次沸腾在朋友圈,拐卖儿童一律死刑的信息。并不是大多数人,没有理性的判断能力,而是在这种娱乐至死的时代。理性的判断,费脑力又费时间。感情受到刺激,不平之气压抑在胸中,就容易喷发出来。因此各种宣泄漫布在媒体交际社区。而理性的声音却不常见。 今天我并不讨论拐卖儿童是否一律适用死刑的问题,但是针对于这个

大孩儿摔手机

昨晚做梦并没有预兆,早上起来也无异常,只是在中午的时候睡了一个觉,结果下午就发生了一件怪事。现在想起来这种可笑的事情居然发生在我身上,有点莫名其妙的。 我正拿着手机,电话打得好好的,突然另一个人一伸手将手机抓起来直接丢到车子外面,啪,手机掉在马路中央,来往的而且车辆很多。 这之前,我就站在这个人面前,他的举动有些怪样,有时会突然骂一声,我估计这是一个要出事的人,于是我往旁边挪了一点,这时到了站,我正在接电话,电话接得好好的,他起身准备下车时,我还侧身稍微让一下,结果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我手机直接从公交车的窗户扔向外面公路上。这一情节,是没有正常规律可循的,一开始我的预料,果然现在就在我身上应验。接下来就是一番纠缠了,先是日决,动手,抓着他手,把他拽到马路上去找我的手机,来往的车子也没有注意了,看了几眼没有看到我手机,还好刚才公交车上的人都看到这个情形,一车的人都在给我指“在那里,在那里”。有一个横穿马路的人见此,给我捡了起来,我们就扯到了马路边上,开始理论,对于法律专业人士的我,110、找证人、控制肇事者等,结果我发现这个外观是30岁左右的成年人,实际上你懂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莽子”。顿时,我的气好像完全消失了。但是手机屏幕已经稀烂。他也在打电话,然后给我说,我跟我妈妈打电话,你给我妈讲嘛。于是我就叫他妈妈现在过来,一会儿警察也来了,后来就是等他妈妈,后来妈妈也到了,就是赔偿事宜。为了不太麻烦,我也以几百元了结就算了。 回想起来,这人我还真拿他没有办法,如果我在预料的时候,能尽量避得远点就不会发生在我身上。

死人之板板歌

是的,这是有感而发的。 本人居住的小区隔一段时间就会举办一场演唱会,不错,是死人之板板演唱会。在这之前,令我无法愉快的思考的是开场的一段丧歌,伴随着沉重的音乐,一女性声音以粗暴的哭腔表达着对逝者的追思。说唱声加震耳发馈的哭喊声在密集的小区回荡穿梭,我的心理在瞬间产生了抵触,突然暴发出来的哭腔令我心发颤,没有引起本人任何一点悲哀的情绪。逝者与本人没有任何一点关系,这可能是主要原因,但是这种极具穿透力的音响将假哭的声音传播出来,实在让人感到不适。 然后接下来,是几个人轮流唱歌,其实有部分歌曲唱得还是可以听听的,演唱的内容有各种流行或民俗歌曲,间或与观众做一番互动。如果是一个闲人,可以将这当作一个热闹的机会。可以坐在旁边静静的看看,表演节目。顺便吃吃桌子上的爪子花生。 逝者已去,其实与其没有多少关系。我在想中国对死者举办的各种缅怀形式,如办席、请艺术团表演等等,这些各地有各地的风俗,比如在农村,一般就是办几十桌子席,招待各亲朋用一天至三天的餐,另外,就是请道士做道场,逝者的子孙们随着道士们做各种仪式,道士念经、子孙跪拜,这是主要的形式,其它亲友可以请一班锣鼓唢呐摔打一番,也可以请乐队演奏一两天,好点的就请一个专门的艺术团作各种节目表演。 在重庆城区里面,一般死一个人,就专门请一个死人之板板乐队,作缅怀的主要方式,没有道士与和尚,这是比较方便一种方式,还有专门做道场的地点,有专门的道士给念经,不像在农村,道士们在逝者家里把事情可以办完,毕竟城市里面有环境限制的原因。 现在传过来的音乐,竟然很多劲爆,听起来有点印度与说唱结合的风范,不过听听还比较可以,很有动感。所以风俗传统那是会变的,这些东西拿到十几年前,是根本不会被接受的,记得前面有一次我去现场观看了一下表演,其中有一个节目,是一个女人表演跳舞,短裤与胸罩,在音乐的带动下,跳得媚姿摇曳,很会令一些人盯着眼睛看的,而背后就是一个棺椁。 对于逝者的追思,从来都是需要仪式的,对于从事这一行的工作人来说,无谓好与坏,一切凭自己的劳动换取报酬的人都值得鼓掌。 其实对与活着的人,更多是趁了死者的死,做一个可以聚合,促进感情交流的机会,随着人年龄的增涨,本来应该交流的亲朋,也许会因为距离而疏远冷淡,但是死者却能将他们聚拢起来,这也是死一个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其实热闹是很重要的,当然悲哀的怀念也重要,但是只要该怀念的人心里怀念就行的,对于

月偷日华饰粉面, 行云过肩, 微星拱环, 拔不开满腰劲塞, 带不动真气游窜。   今晚空气不冷, 今晚风儿不狂, 一如往常,我又立在万尺楼台, 卸掉衣,闭上眼, 让安静的夜晚陪我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