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盲:佛法浅浅谈——真心和妄心

   前几天有朋友引用XX喇嘛教XXX《XXXXX》中的“真正的空性觉知一切事物,因为它不受贪、瞋、痴等自我的观点所遮蔽。”,医盲指出其谬误之处。把这句话改成“真正的空性,不觉知一切事物,因为它没有见闻觉知,没有贪、瞋、痴,没有“我”。这也是无我的真意。”

  第一个提出讨论的是:分清真妄!

  真心:无见闻觉知。故无分别。

  妄心:善能分别诸法相。

  智慧:智慧的种类很多,最根本的,是妄心证得真心(般若)后产生的“般若智慧”。这就是转识成智。因为“于第一位而不动”,故妄心见道后,转依真心体性,逐渐完成转识成智的修行过程。这就是悟后起修的真谛。

  经典和祖语中话,学习的时候,一定要分清描述真心的,还是指导妄心的。

  比如说,无分别,是指真心体性。而不是要我们的妄心无分别,事实上,妄心不可能无分别,除了在死亡、昏迷、熟眠、灭尽定、无想定等五位时不现起外,妄心的特性就是分别。那些动辄以不分别为由错解修行的都是错误的。比如你说你的观念是错误的,他说,你这是分别啦。这类油条,不足以言学佛。

  如果是意识心对诸法相无分别,你就去吃屎吧,你就去入邪教吧,何必来学佛?

  能分别的,就是意识。众生如此,菩萨亦如此,不同之处,在于菩萨因见第一义而开始转识成智,所以叫智慧分别,而众生叫妄加分别。

  菩萨与众生不同之处,在于“于第一义不动”,一边不动,一边分别,并在分别时,以第一义为准的,这就是所谓的转依,就是菩萨做略。

  “若知识妄分别,不分别才了妄。”,这就是以定为禅产生的错误观点。

  “尊圣教不取相,无分别即如如。”,这句话看你怎么理解。无分别的,即是如如的,即是本来的。因为如如无相,取相即差。这么理解就是对的。要是理解成让意识心不分别就是不取向,就是如如,那就大错特错了。

  所以,一句话,怎么理解,很关键。说话的人,出发点是什么,也很关键。为什么同样的答话,在祖师那里,有的勘验合格,有的却要挨棒,区别就在这里。

  净土一句代万念,严格说,念佛只一念也属妄念,因为一念清净,即为定类。然后因弥陀愿力故,熏染意根,其力在此。

  所以,记住,能分别的,是意识。因为见第一义,而少分或完全转为智慧。

  即便是智慧分别,也不是“真心”,而是见真心,分别法相,转依真心,所以不叫妄分别。

  这就是“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不动。而不是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见。

  继续开题:定与禅

  其实这个话题很大很大,但是还是浅浅的说说。

  戒生定,定发慧。这是经典的教诲,暂且先不讨论。这里就说说学佛人常犯的一个错误,以定为禅。

  往往定功修习的比较好的修行人,如果在这个问题上认识偏差,比较难得纠正,为什么?因为他有境界,你看咱家,定中乾坤,奥妙无穷,而且有些境界,俺来套套经典,似乎都在说明俺见道了厄!

  殊不知,古往今来,不知多少修行人,于此蹉跎一生。

  定,是修行共法,也就是说,佛法中有,外道也修。佛法的不共法是慧,而这个慧,就是外道错认的东东。因为其错认,所以为外道,并不一定就是邪教,只是因为他错认本心,心外求法。

  我们在佛法浅谈中,围绕真心展开话题,置其他理论暂不顾,并不是那些理论不重要,而是所有的理论都应该围绕真心展开,才能不偏不倚。否则,搞的好的充其量是人天善法,搞的不好,好心办坏事,本来欲弘扬佛法,反而成就谤法恶业,岂不是呜呼哀哉?!

  最常见的以定为禅的观点:

  1.一心不乱就是禅。这类人往往以为一心不乱的念佛阿,境界阿,就是真心体性,常有人说,一杯浑水,静止不动就清净了,就是真心了。殊不知这是天大的误解。在佛法浅谈里面我们说过,一心不乱,只是意识专静的表现,还有有觉有知的境界,就是妄识的作用。

  2.能观的是真心。这类人似乎进步一点,他说,你的妄识起灭,思绪万千,不要管他,石头压草那是压不住的,我们修行人应该怎么样呢?要学会观察念头,这思绪纷杂不要紧,我们只要清清郎朗的看着他就行了,他起来,就让他起来,他消失我也不随着消失,就这么观,妄念自然清净,妄念不清净也不要紧嘛,我这个观的是清净的,你看妄念在哪里你方唱罢我登场,可观者如冷静的观众,就这么观着,不随着他起伏,不随着他喜怒哀乐,这就是定,就是修行,就是真心。

  这个观点很迷惑人,许多初学者陷在此中而不知。更有一些野狐大师,对学人说,这就对了,这就是真心,明明了了,无形无相(妄识也属心法,无形无相,只是此非彼!),不来不去(是你不知来去),不生不灭(一棒打晕你看你灭不灭!),恭喜你,见道了,开悟了,今后你只需要“保任”这个境界就行了,直到杂念慢慢的没有了,就是圆满了(臭屁!)。

  其实,这类人还是没有认真的区分真心妄心的特点。经典说的很清楚,意识心,不但有相,还能见(观察对象),而且能够知道自己能见(自证),并且还能知道自己知道能见(证自证)。这个明明了了的能观之心,正是意识的这种功能,而不是真心。(注:此段浅浅而说,只为提醒浅说,切莫在此纠缠医盲所用名相解释。)

  更有甚者,看你破斥这些错误的观念了,他说,我的不是这样的,我所说的真心,是离念灵知。离念,就是离开意识的。其实这类人所说的离念灵知,是说定境中一点灵明不寐的觉知。经过修行,在日常意识心杂念较少的时候,也能体验到这类灵知。

  其实,这类错误和前面所说的是一类,只不过他更强调定的境界,需要经过一定的修炼才能达到,而显得似乎较前者高明,实际上,本质上,是一个玩意,一丘之貉。

  这类观点流毒甚广,在甚至在一些寺庙中广为传扬和认可,并且以此勘验他人以为开悟见道,造就未悟言悟恶业。医盲就曾见某寺庙的皈依证书上黑纸白字的写着,三皈依之一,就是“皈依离念灵知之真如佛性”,让人感叹不已。

  罗哩罗嗦的浅浅而说,其实所说真要弄明白,绝不是浅浅的佛法知识,只是智邦口笨笔拙,只能做浅浅谈论,有学人能于此辨得真假,智邦也算没有白费一番精神。

  学人只需要注意,但凡说真心能觉能知六尘能分辨六识妄心者,不管你天花乱坠妙口生花,或说明明郎朗妙观一切,或说任你妄念起伏灵知不动诸如此类,皆属以定为禅歧途,定功定境只管去夸他,高帽子不吝啬的给他,但佛法,尚未梦见在。

  佛法浅浅谈再续:共法与不共法

  世界上的教派很多,观点也很多,我们简单的了解一下就会发现各个教派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这个不用多说。

  从佛教的角度来说,戒定慧是修行的三大阶段、三大重点、三大分类等等。关于戒定,就是属于共法,也就是说,这是其他宗教共有的,虽然在具体操作和细节有所不同,但是基本原理和实作方向是差不多的。

  而慧,是不共法。也就是说,在这个问题上,佛法的见地,是不同于其他教派的,这个就叫做不共法。虽然各个教派也说他们有智慧的修炼、提升等等,但是从真理的角度,他们都是错会、错解、错认、错行的,简单来讲,就是错认真心,就是心外求法,就是外道。

  我们宣扬佛法,一定要搞清楚这一点。有佛友问,你写的佛法浅谈,写的太简单,理路太单一,佛法最常见的戒定慧你好像都没有说。智邦说,关于佛法入门的知识读物,数不胜数,我只是想尽量把不共法的最基本的入门思路告诉大家。

  这里强调,虽然智邦想“高起点”的浅谈佛法,但并不是就说其他方面的知识不重要,佛法四悉坛,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我们只是提纲切要的,从一个方面给大家一个路子而已。

  但是我们尤其要重视的是,不要把一点当全面,更不要把共法当全部。

  每见网上、书刊上宣扬佛法的文章,多是是一味的强调戒,强调行善积德,强调人天善法,好像佛法除了这个就是这个,那是浅化佛法,这固然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也会让许多想要深入探求真理的人认为佛法不过尔尔而放弃,这类的实例不在少数。

  更有一些人,整天拿经典中讲述六道的知识当作佛法的唯一内容来宣讲,或者把社会流传的鬼力神怪的东西当作佛法来骇人听闻,看似在宣扬佛法,实际上已经是在埋汰佛法。尤其是在讲究“科学”的今天,即便你是好心想让人深信六道深信因果,也因为法不对机,不但没有宣扬的效果,反而让更多的人心生反感,也是得不偿失的事情。

  见道当然需要定的功夫,但是并不一定要"甚深"定境,根据经典,最低只需要初禅未到地定,就可以见道。

  如《瑜伽师地论》卷六九:「复次唯依诸静虑及初静虑近分未至定,能入圣谛现观。」

  见道的充分必要条件:福德、定力、知见具足。

  可见,仅有定力,是不够的。有许多外道的定功精湛,但是不得见道,不是福德不足,就是知见错误。

  定力,可以慢慢培养,福德,需要累世积累,而知见,看似最容易获得,其实,若无福德,即便正知见善知识在你面前,也会当面错过,甚至诽谤。

  所以,在没有把握的时候,培植福德,不失为稳妥无差的办法。但可叹的是,现在诸多说法,多有不如法的地方,许多人好心办坏事,欲培福反失福,可见佛法不是易事。

  有些人,善知识、知见、定力,乃至见道,似乎今生来的比较顺利,殊不知,那是累世的福报。

  佛法浅浅谈续三:不可将佛法庸俗化

  前面说了福德的重要性,这里再说一种现象,那就是佛法的庸俗化和浅薄化。虽然只是简单点出,但是希望引起大家注意。

  所谓的庸俗化浅薄化,就是把佛法中强调福德的方面,以偏代全的作为全部佛法的内容,甚至是当作中心的甚至唯一的内容去宣传,让除学佛人,以为佛法的内容,无非是些行善积德做做好事而已,不惟自己,也让他人误解佛法。

  更有甚者,通过鬼力神怪之类的故事,名为让人相信因果,实际上让人对佛法心生退缩或对人生充满消极、恐惧等不良情绪。

  在发心探求佛法真谛的学人越来越多的同时,这种将佛法庸俗化、浅薄化的现象也有扩大的趋势,甚至很多知名佛教人士,也动辄预测世界末日、人类劫难而不疲,早失传法正道,不可不慎!

  之所以浅浅而谈,一方面只是简单点明观点,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医盲学养不足精力不够不能展开而退求简略。

  所以,能尽量指出可能的歧路让大家注意,医盲已经是全力而为了,更加详细的知识,需要各位自行参学,然后大家互相探讨。

  欲学佛法,分清真妄。欲证般若,勤修福德。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雷洋之死完美官收(多图)

谷歌blogger平台建立国内可访问博客攻略

律师要善于保护自己的安全